最近,水稻种植领域掀起了一股“再生稻”热潮。这种模式允许第一茬稻子收割后再生长一茬,让农户在“种两季不如一季多”的地区实现增收,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了育秧、整地和插秧的成本,因此受到很多农民的青睐。不过,收割时的碾压率成了农民们心头的一块“痛”。
在湖南的一些水稻种植基地,记者听到不少种粮大户反映,“收割机把稻桩压倒了,第二茬的产量就低得不能看。”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组来到了湖南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的试验田。在那里,我们发现传统的履带式收割机往往重达四到五吨,宽大的履带在稻田中碾压,许多稻桩因此“零落成泥,碾作尘”,再生的希望大打折扣。
“为了减少碾压,我们的收割机需要变得更‘秀气’。”农业装备研究室的副研究员李辉告诉我们,普通收割机的履带宽度在450毫米到500毫米之间,但再生稻专用的收割机,履带宽度要减到350毫米甚至更小。然而,稻田的泥泞让更轻巧的“绣花鞋”很难承受重量,所以我们还需要为收割机瘦身。
李辉解释说,为了减轻机器的重量,研究团队借助高强度、轻质的材料,优化整体结构,成功将再生稻收割机的“体重”减到了3.8吨。此外,他们还对割台进行了增宽,底盘进行了抬高,改进了秸秆的粉碎和抛洒方式,使这款新型收割机更符合田间实际的生产需求。这款机器是全国首台通过农业机械部门检验的再生稻收获机,成功将头季的机收压损率从50%降低到27%以下,较传统机械作业实现了20%以上的增产。“可以说,初步解决了再生稻头季收获中的痛点。”李辉满脸自信地说。
这项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各方资源的共同努力。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团队,助力研发工作,湖南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积极参与其中。时刻紧跟市场需求的农机企业也在不断寻求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机器研发成功后,相关部门迅速开展鉴定认证,并推出“优机优补”政策,确保能尽快将好机器推广到市场。
此外,行业标准的建立也至关重要,李辉提到,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在长沙市举办了再生稻低损收获装备的研讨交流会,各种技术路线的机械产品齐聚一堂,大家共同探讨田间困难的解决方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产学研用推”的协同模式下,越来越多农业装备像这款再生稻收割机一样,从“有机可用”向“有好机用”迈进。为了农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新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农民的生活,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